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能给外人瞧见的画册_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
西欧小说网 > 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>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能给外人瞧见的画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能给外人瞧见的画册

  走下车的江山,扶了把刚睡醒的黄永钰。

  两人的目光,穿过黑夜向四周打量。

  只隐约看清这家招待所,好像是由十来座小楼组合而成。

  大多只有两层,顺着边分布。

  中间围了个花园,种得花木多为果树。

  走在身后的张路,闷闷的说了一句:“看门外!”

  几位立刻齐齐转头。

  夜色中,大门两边站着的解放军,仍然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“这是什么地方?”江山轻声问了一句。

  黄永钰也不清楚:“先进去再说!”

  最后,进去一打听,原来这是家名叫“宁卧庄”的招待所。

  两人住一屋,江山自然和张路分在了一块。

  “我去,”江山进门就上床:“坐了两天的火车,都没刚才三小时的面包车累。”

  “一个能睡能跑,一个蜷在车上,能比吗?”

  “刚刚路上你看见了没?”江山靠在床上:“都有背枪的了。”

  歪在沙发上的张路,点点头:“你也看见了,看来的确是发过大水了,街角还堆着厚厚的泥呢!”

  二人正说着话,屋外传来了敲门声。

  张路走过去打开一看,一位女服务员拿着两只暖水瓶走了进来:“领导们好,这是给你们准备的热水。”

  江山和张路相视一笑,还真当上领导了。

  “同志,”江山逮着机会就问:“你们这刚走过洪水?”

  “是的,”服务员站的笔直:“上个月的事,不过现在城里还有些地方的水没完全退掉。”

  1979年7月末,古城敦煌遭遇了一场特大水灾。

  据当地的县志记载,这样的水灾在敦煌的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。

  几个月后,终于有新闻报导了这场水灾。

  【凌晨一点,山洪漫过了党河水库,再往后就是水库决堤。

  如脱缰野马般的洪水,立刻涌向了城区。】

  “到处都能听见水来了,赶紧跑的呼喊声,”服务员越说越开:

  “当天正好轮到我在这值夜班,迷迷糊糊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?”

  “你们所也淹了?”

  “鞋都飘起来了,”服务员的普通话逐渐消失:

  “大半夜的街上到处是驴车和骆驼,我们这院里也是巧了,油田勘探所刚买了几十辆福特小汽车,停在我们这好几辆,就靠它拉着我们逃了。”

  “那还真是巧了,”江山特想见见这个年代的福特车:“车呢?还在你们院吗?”

  “早开走了。”

  “来的路上,怎么还见到有人背枪了?”

  “据说房屋倒了上千间,商场也倒了半边,缝纫机、自行车就堆在空地上,可不就要人来站岗了。”

  “原来是这样,”江干部点点头:“还真是辛苦你们了。”

  “没事的,谢谢领导关心,”女服务员笑道:“幸亏有油田的同志,第二天他们就带着物资过来了。”

  “很好,”江山看向张路:“张路同志,把这些都记下来,过阵子登报表扬一下。”

  “好的,”张路一本正经:“电视台那边需要安排一下吗?”

  “可以,”张路同志果然是个好搭档,江山点头道:“也把这位同志的名字记上。”

  “我叫令狐梅,”女服务员站得更直了:“两位领导,赶了一天路累了吧?我再去给你们准备些点心。”

  “不用麻烦了,令狐同志。”

  “不麻烦,”服务员笑着往门外走:“厨房都是现成的。”

  门轻轻合上了。

  二位领导全身心的躺了下去。

  “还是当领导好呀,”张路发自肺腑:“不然,你那些铁罐饼干今晚肯定保不住了。”

  “瞧你那没出息的样,”江山最护食:“一路都在打它们的注意吧?”

  “吃一罐又能怎样?”

  “你懂个屁,我江山是那小气的人吗?等回浦江后,我请你吃个够。”

  “都回去了,还用你请?”张路看了门口一眼:“关键就是在这吃不上啊!”

  “你知道就好,”江山细说:“知道这些都是给谁带得吗?”

  “谁?”

  “敦煌研究所的副所长。”

  “嘶,”张路着实没想到:“你当真在这有熟人?”

  “不熟,只知道她现在挺不容易的……”

  后世,为了帮助宣传“数字敦煌全景漫游”的工作,江山与敦煌研究所的所长樊锦诗有过几面之缘。

  没曾想,穿来之后也能续上前缘。

  从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,到一位垂暮老人,樊锦诗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敦煌。

  江山还记得上辈子樊所长对自己提过的一段往事:

  “1979年,所里的空缺一直没人补上。

  放心不下的我带着5岁的小儿子,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。

  我即是一位研究人员,也是一位妈妈,不能再让孩子哭着跑出门了……”

  在这之前,居住在亲戚家的小儿子,已经跑丢了两回。

  “所里的条件一直不咋地,”江山继续道:

  “她和孩子的营养都跟不上,全靠他爱人每半年挑着担子送些过来。”

  “他爱人是农民?”

  “正牌大学教师!”

  “看来敦煌研究所的经费没给足啊。”

  “关键在她们那,上哪买去?”

  “我明白了,”张路点了点头:“你放心,我包里还有包防晕车的山楂片,到时候一起交给孩子。”

  “啧啧啧,这么些天也没看你拿出来一片!”

  “呵呵,幸亏没拿出来。”

  两人正商量着山楂片,令狐梅的敲门声响了起来。

  当房门再次合上后,茶几上多了一盘大漠风沙鸡和一盘点心。

  “这个是……月饼?”张路没见过这么大个的。

  “人令狐同志不是说了嘛,”江山看着没比盘子小多少的月饼:“这是当地的特色枣泥月饼,尝尝吧。”

  “咱们别吃了,”张路同志是个有心的:“一块带给所长的儿子吧。”

  “这是当地的土特产,”江山已经掰下了一块:“她们肯定不差这口。”

  江山话音刚落,张路掰了块更大个的。

  第二日上午,顶着一路星星点点的小雨,专家团的车队终于向莫高窟迈进了。

  快要见到鸣沙山的时候,雨渐渐停了。

  “快看那边,”

  车上的江山忽然指着窗外喊了一句。

  原本已经迷迷糊糊的黄永钰,赶紧睁开了眼睛:“那是什么……金山?”

  远处的鸣沙山上,披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光,隐隐约约间还有一道彩虹架在山上。

  “神了,”黄永钰感叹了一句:“赶紧拍下来。”

  “正拍着呢。”

  江山手里的莱卡相机,别提有多好使了。

  据说,早在公元336年,乐尊和尚就是被鸣沙山上的金光异像所震撼。

  之后,便遵照佛祖的提示,留下来开始凿洞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ohm.org。西欧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xohm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